联合共建四川长征干部学院,是四川省委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伟大长征精神、走好新时代长征路重要指示精神的具体举措,是传承红色基因、加强党性教育、巩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的重要抓手。近年来,四川省委党校(四川长征干部学院)立足党校事业高质量发展和主阵地作用发挥,构建“统分结合、省市共管”的管理体制、“一体办学、独立运行”的办学机制和“地方主体、省市联动”的建设模式,积极探索“党校+干部学院”“红色资源+当地特色”的联合共建与融合发展新路,取得了一定成效。
完善体制机制 构筑“党校+干部学院”融合发展模式
认真贯彻落实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持“党校姓党”的根本原则,精心谋划、协同配合、共建共享、分步推进一体化办学进程,探索融合发展路径。
依托省市联动建设模式,抓牢培训主体融合这个“牛鼻子”。四川长征干部学院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发挥牵头抓总作用,省直有关单位及分院所在市(州)结合职能职责研究制定配套政策,把学院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来抓,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由总部统筹赋能分院,在学院一体化建立共享培训协作平台,为总部提供数据整合、智能中枢体系,为分院提供智慧化支撑,构建“平台总揽全局、总分深度融合”的学院数字化治理模式。强化“一盘棋意识”,总部先后选派5名校(院)名师兼任分院副院长、16名青年教师到分院挂职,同时接收各分院骨干教师到总部学习锻炼。推进融合机制,实现党校(干部学院)与有关单位、党校与干部学院、总部与分院的深度融合。
抓实培训内容融合这个“硬杠子”。对标国家级干部学院课程体系基本构架,将红色资源与教育培训需求紧密结合,总部和各分院既统一设置体现长征文化的通识课程,又设置契合当地长征史实的特色课程。邀请各方专家建言献策,整合高校、科研单位和地方党史专家力量,将成型、成熟的课程体系推荐清单印制成册发送各分院使用,完善学院教学的“脉络骨架”。组织分院和教学点共同完成第一批精品课程,并整理成册、录制教学视频,打造学院干部教育培训的“拳头产品”。
抓牢培训要素融合。以“12个统筹”为引领,全方位统筹设计形象风貌、统筹制定制度标准、统筹建设师资队伍、统筹实施科研咨政、统筹开展对外宣传推广等,发起成立由33家党校、干部学院组成的“四川长征干部学院智库联盟”,审议通过《联盟章程》,签署合作协议,推进成员之间的合作交流项目化、常态化、制度化,实现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统一和办学水平的整体提升。
紧扣学院特色 与时俱进做好“传承”文章
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指示精神,在充分挖掘长征资源的基础上,以提炼长征精神的内涵为重点,围绕四渡赤水、彝海结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等独一无二的红色资源,突出四川特色。
通过课题研究、精品教材、主题论坛等形式,深入研究川陕苏区、将帅故里、两弹一星、三线建设等红色资源与四川各地改革发展创新的实践成果,使长征精神与改革开放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脱贫攻坚精神深度契合。
坚持立足四川、联动周边、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发展定位,构筑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伟大长征精神的高地。加强党性教育、践行初心使命,将红色资源充分应用到教学各个环节,努力使学院成为培养锻造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教育阵地和引导学员走好新时代长征路的实践基地。
结合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四川段建设,将相关主题纪念设施、革命遗址遗迹、特色现场教学点和配套设施串点连线、区域成环,形成展示长征文化、弘扬长征精神的精品教学线路。举办师资提能计划培训班20期,培训1500余人次;举办红色讲解员培训班2期,培训138人次。
注重发挥主渠道主阵地作用,积极提供专业的师资力量和鲜活、生动的场景场地,为全省党史学习教育有序有效开展贡献智慧和力量。联合共建以来,学院共举办各类培训班2600余期,培训学员13万余人次。
坚持一流标准 推进办学质量有效提升
抓住科研“龙头”,打造一流的科研平台。将原《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更名为《长征学刊》,编撰《红军长征在四川》系列精品丛书和《迈向新时代的长征精神》系列教材。
建立数据库,充实完善长征资源。收集各类资料超过21万篇,完成40万页资源的数字化、知识化管理及入库,为教学科研提供强大的数据支撑。
聚焦长征主题,开发一流的长征课程体系。整合各方面党史专家力量,面向全国开展两批精品课程招标工作,一总五分打造红色教育系列课程,第一批8门精品课程已形成教学视频在多个平台上推广。
举办论坛系列活动,塑造一流的教育品牌。成功举办四川首届长征精神主题论坛,获得中央部委、三大干部学院和红军后代的广泛好评。指导分院制定、完善定期举办、轮值主办、开放联办的工作机制,对外交流成果初显。目前,党校(干部学院)已与天津市教育系统干部教育培训基地、成飞集团等单位签订合作共建协议,影响力不断扩大,“朋友圈”得到极大拓展。